
《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
《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袁隆平院士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
《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1
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骨灰安放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骨灰在长沙安葬。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15日9时,人们在陵园追思厅举行了追思活动。袁隆平院士的遗像摆放在大厅正前方,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同事、学生以及好友一起深情回顾了他的一生。大厅里播放着乐曲《我和我的祖国》,四面的电子墙上显示着多个二维码,在场的很多人拿出手机,通过“扫描点灯”的方式,寄托对这位为世界和中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哀思。
随后,人们手拿鲜花,眼里噙着泪水缓缓前行,恭送袁隆平院士骨灰。从追思厅到墓地的路两边,“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袁老千古”“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奉献祖国和人民”等一条条绿底白字的横幅,在阳光下随着微风飘展。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墓碑后面的松柏苍劲挺拔,两边摆满了鲜花,袁隆平院士的遗像摆放在墓碑前方。
11时,骨灰安放仪式正式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为自己的老朋友主持安放仪式。袁隆平院士的三个儿子站在最前排,他们将手放在父亲的骨灰盒上静静默哀,在礼宾人员引导下将父亲的骨灰安放进墓穴。随后,袁隆平院士的家人一一上前为老人墓地添土,参加仪式的人向袁隆平院士墓碑行三鞠躬礼。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始终牵挂、奉献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继续。今年9月28日,在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实现亩产1085.99公斤。10月17日,在湖南省衡南县,由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以1603.9公斤再次刷新纪录。
《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2
【家人:他走得很安详,是笑着走的】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九派新闻记者联系袁隆平的一位秘书,其称今年早些时候袁老在三亚摔过一跤,后转到长沙治疗。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袁隆平离世前,家人在病床前不断唱着袁老喜欢听的歌,家人唱《我的祖国》时,他血压和心率一度回升。
家人说,“他走得很安详,是笑着走的”。
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翻译忆袁隆平:在食堂贴“浪费粮食可耻”】
据九派新闻此前报道,11年前起,翁瑶就给袁隆平做过英语翻译,想起和袁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不由得悲从中来。
翁瑶记得,在隆平高科工作的时候,因为食堂的饭菜很好吃,所以他们都会多打点,想多吃点,但往往会吃不完,就只能倒掉。
有一次,她看到袁隆平在食堂的垃圾桶上贴了一张纸,她走过去一看,纸条上面写着六个字:浪费粮食可耻。是袁隆平亲自写的。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像袁隆平等经历过饿肚子的老一辈,他们对食物的感情和他们年轻人是很不相同的。
翁瑶记得,前年她还在超市遇见过袁隆平,那个时候他正在看稻米的价钱。
她想起来在网上看到别人说,袁隆平很喜欢去超市看水稻的价钱,看到价钱比较低,他就会很高兴。
想起在超市遇到袁隆平的这一幕,翁瑶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位老人和水稻之间的牵绊。
《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3
袁隆平生前喜欢用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陵园特意安排专业人员现场演奏。得知这一消息,洋梵弦乐团29岁的廖静主动报名。现场,她和同伴在墓地用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送别袁老。“想要用自己的方式送袁爷爷最后一程。我们一直都很喜欢、尊敬袁爷爷,他非常亲切,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廖静说。
袁隆平于1 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 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懈奋斗。袁隆平的学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方志辉告诉记者,在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杂交水稻,倾注了袁老很大的心血。“我们始终铭记老师‘电脑上种不出水稻’的教诲,继续践行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梦想,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上更多人民。”方志辉说,袁老走后,他和团队成员将继承老师遗志,加大杂交水稻种子在马达加斯加的本土化生产,建设好杂交水稻走向非洲的桥头堡。
民众向袁隆平院士墓地鞠躬。 杨华峰 摄
袁隆平院士灵骨安放仪式现场,记者注意到,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袁老的名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如水稻般金灿灿的墓盖上,放着一碗稻谷、一碗米饭,这是一位名叫胡双辉的安江镇农民企业家送来的。“稻谷和大米是袁老的最爱,我用农民的方式送别他。”胡双辉说。
袁老虽走了,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向前。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耐盐碱杂交稻示范也取得阶段性进展。杂交水稻现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恭读祭文时所说:“这位热爱人民、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这位为人低调宽厚、亦师亦友的长者,这位任则必勤、执着追梦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永远的离开了,但他仿佛又从未离开过我们,他将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和我的祖国》在袁老安葬仪式上循环播放4
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前来送别。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 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今年5月22日,这位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中新社记者在仪式现场看到,洋梵弦乐团用小提琴重复演奏着袁老生前爱拉的曲子《我和我的祖国》。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小提琴手廖静,得知自己所在乐队要来陵园送别袁老,她自荐前来,与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作最后告别。
洋梵弦乐团小提琴手 廖静
我们就觉得非常的荣幸能够送袁爷爷最后一程。我觉得他非常的亲切,而且为我们国家都做了非常非常多的贡献,我特别尊敬他。
当天,还有不少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来到唐人万寿园陵墓送别他们的袁校长。该校大三学生袁雅文告诉记者,袁老不仅是他们的袁校长,也是他们的袁爷爷。
袁雅文说,2019年,她在入学开学典礼上有幸近距离见过袁爷爷,当时他给大家寄语了8个字:知识、灵感、汗水、机遇。作为自己的超级偶像,袁爷爷的种子精神一直影响、支持着她在科研道路上前进。
湖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 袁雅文
在我们心中袁爷爷一直是一个特别亲切、和蔼可亲(的人),但是对于科研一直都是一丝不苟、非常严谨。每一位农大学子也都是被袁爷爷的种子精神所影响的,所以每一次在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会想着当时袁爷爷他的杂交水稻精神,杂交水稻研发了这么多次,他都没有放弃,那我们更加也肯定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