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

时间:2025-04-24 16:04:05
我的教学故事

我的教学故事

我的教学故事1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好吗?”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实在令人感动。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我的教学故事2

在我的教育生涯里,有一个男孩他常常在我的脑海中跳跃,他是个独特的孩子,他的每一次成长都凝聚着我对这份教育事业的认真和执着,渗透着我对教育本质及教育规律的探究,见证着我对正确教育思想及先进教育观念的追求。 他叫小宏,是我执教二年级时的一个小男生。在接手这个班级前,我对他已略有所闻了。在周围人的评价中,他是一名很棘手的学生。

刚开学不久就领教了一回。那天由于小宏的作业做得不好,被我批评了几句,午饭时不肯去吃饭,并人也不见了,顾不上吃饭我便在教室不远处找到了他。“为什么不吃饭呢?”我问道,他看着我一声不吭,我又重复了一次,他依然不开口。由于当天上午我连续上了三节课,这时的我已又累又饿了,恨不得吃完饭再理他。可我想:假如我离开了,难道只留下他一人孤零零地在这委屈吗?或是由于我的离开,他发生了意外那怎么办呢?我不由地摸了摸他的头,轻轻地说:“告诉老师,我是你的好朋友,有什么事我能帮到你?”只见他两串晶莹的泪水突然流了下来,“老师,我讨厌我自己,我真笨,我不吃饭了。”他边说边敲自己的头,我赶紧抓住他的手,把他抱在怀里,问道:“好孩子,快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老师,我的作业写得不好,我不喜欢我自己。”他越说越激动,几乎是大喊出来。我瞬间哽塞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他的离班出走,他对自己的惩罚全都是源于自责,源于自己做得不够好。蓦然,我发现他的这颗谦卑的心让我颤抖,同时,脆弱而好强又让我担忧,也让我惊醒,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最亲密的引路者,我该以怎样的教育嗅觉,去关注去爱护学生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引导、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良好的品性?

在领回了小宏后,我一再提醒自己:让关注的眼神再温柔些,让窝心的语言再温暖些,让智慧的爱再些多,让教育的眼光再放长远些

接下来的日子,也不是风平浪静。两天发脾气,三天打架,是常有的事,班里的同学接二连三地过来告小宏的状。苦恼的我并没有一次次地批评他,而是一次次地找他谈话,弄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从而对他的行为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经过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同学对小宏过往不好的行为形成了固定的成见,于是小宏的身边玩伴不多,这导致了他要常常利用一些行为引起其他

人的注意,同时又由于他表达自我的方法不正确,这又促使了其他同学对他更加不满,而喜欢争强好胜、情绪又容易冲动的他往往最终不是对同学大声吼叫,或哭泣就是打同学。再与他家人细致地了解他以往成长经历后,我更明确了对他的教育方式,于是,那段为他掏空心思,不断调整教育战略,改变教育观念,形成自我教育思想的日子,也成就了一个新的自我。

他慢慢的改变课自己,后来,在班级同学投票竞选班干之时,由于他的得票率高,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在同学们一阵阵的掌声过后,我看到了他带泪的笑脸,看见了他握紧着的拳头,看见了她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把消息传递给他亲爱的父母,我也听见了他的父母也对我无比的感激的话语中语言的颤抖。

她的事例让我坚信,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这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我将用自己纤细的肩膀挑起一名教师的责任,用智慧而深沉,宽容而博大,坚韧而无私的的爱去呵护学生每一个独特、宝贵的生命。

我的教学故事3

1、讲授液体沸腾时,学生对沸腾必须达到沸点这一条件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继续吸热这一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故事主要考查水沸腾的两个条件:

……此处隐藏13235个字……负责制、竞争上岗制。当然班委也是由竞选而得,半年一到,自动解除。然后开始重新竞选,但是重新竞选的班委必须是过去没当过班干部的。于是,三年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都有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教师则注重引导,教给他们方法。同学们的口号是:班上给我一个舞台,我要还班上一个精彩。所以不管是班上的还是学校的活动都搞得是有声有色的。

四、应积极协调好学生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持续的动力,让学生保持一种学习的热情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动力:有一个女孩,家里特贫困,又没有母亲,父亲呢眼睛看不见,还有一个弟弟在读小学,这孩子心里很苦。成绩不错,但她有两个担心,一是考取读不起,二是担心父亲没有人照顾。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给她找了一个好心的赞助,又拜托乡亲们照顾她的父亲。给这个孩子解决了后顾之忧。告诉孩子现在你得努力学习来感谢赞助和帮助你的人,你也只有读好书才能改变家里的状况,你才有能力照顾好你的父亲和你的弟弟。老师又经常鼓励、激励她,后来这孩子学习的劲头更大,信心更足了,人也变得开朗了。现在在州一中就读。

总之,教师的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

我的教学故事14

教了十几年初中物理,现在改教初中地理。刚开始简直是一头雾水,地理的专业性很强,稍不注意就要出错闹笑话,远不如历史、政治好教,但我们农村学校缺老师啊!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上阵。经过2年多的边学边教,好歹理出了点头绪。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它是人的个性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感兴趣,那么,他总是优先对关于这个事物的有关情况发生注意。同理,一个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废寐忘食,孜孜不倦地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科学家的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兴趣品质。

在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例如:学习中国区域地理,区域差异性很大。他们的差异怎样区分,一些古诗就有描述。我专门作了一个有关古诗词的专题。比如北方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南方地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等 。在学习中,我经常吟诵一些古诗,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兴趣很大,自然愿学乐学。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经常联系一些史实。比如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中,英国丘吉尔率兵利用英吉利海峡水流运动夺得了时间;前苏联利用他们的冰雪气候战胜了德国;还有我们脍炙人口的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人们认为诸葛亮会神机妙算,事实上他是对我们地理与军事很好的结合并利用,当然他还懂心理学。从很多的事实说明,地理是一门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学科,学习每一门功课的知识都有用。比如我在教学北京这一节内容时,就给同学们分析为什么北京被统治者定为都城,从封建统治者迷信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北(背)有靠山,前有大海,从此可以江山永固,万寿无疆。 2003年,美国伊拉克战争爆发,为什么要发动这次战争,用地理知识解释就是争夺石油的战争。2004年,印度洋发生巨大的海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用板块学说的知识解释就是板块运动的结果。通过这些联系,学生认为学地理,蛮有趣的,还可以听到这些奇闻趣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我知识很渊博,令我汗颜,这也要求我以后要多多学习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以免出丑。

再次,我极为喜欢自驾游、驴行、探险等户外活动,我把到各地出游的照片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欣赏并同时介绍各地的奇风异俗,让地理课妙趣横生而又充满思索。比如:我国庆节自驾游西昌,发现当地还没有收割水稻,就照了照片让学生思考,学生积极性很高。

最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地理课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比如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地形雨的形成,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自己上网寻找课件,采取拿来主义,让地球的运动展现在学生面前,暖湿的气流在迎风坡和背风坡运动的过程展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我的教学故事15

今天在复习小学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的推广练习中,我按照备课,先进行练习,再进行对比计算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另外两种有关减法的简便计算:a—b—c=a—(b+c);a+b—c=a+(b—c),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自以为很成功,又让学生做了两道练习题,正确率非常高,学生就开始做起了课堂作业。

到了下午,我看到了学生的课堂作业,让我吓了一跳,好像大部分学生上午就没有上课。这让我非常着急,我意识到,我备的课有问题,备课中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我找了两位学生来订正作业。如这一题:3。26—(1。26—1。19)学生根据课上的经验,把算式变为:3。26—1。26+1。19(直接去括号并改变运算符号),但问他为什么时,却说不清楚了,这就导致在做这一类题目时,很盲目了,我想主要是理解还不到位;又如:12。74—0。78+3。26—10。22,他们却错误的这样做:=(12。74—3。26)—(0。78+10。22)。我考虑,学生对这么多的数一下子把运算符号和数字的位置全部移动到位,确实困难了点,于是我想在计算中让学生把这个过程详细写出来,也就是分两步把简算的过程写到位,第一步先把数字移动到你认为合适的位置,在移动位置时,要注意运算符号的正确;第二步再把括号添上去进行简便。根据这个方法,两位学生很快订正完了作业。

第三节课时,我到班上进行了一些练习,特别强调学生把本来一步到位的移动位置和添括号分成两步来做,在练习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积极的问题,例如:是不是必须这样做?能不能还是一步到位……然而,经过两轮的练习,我发现学生们理解并能运用的不多,涛声依旧。

课后,我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反思: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做这种简便运算时,学生这样做,已成为一种习惯,是习惯使然,让他们把过程写完整,反而把他们难住了,他们不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种:

一、优秀生,能够熟练一步写到位,他们不愿意把能够一步写到位的式子分成两步来做;

二、中等生和后进生,他们根据不愿意去思考,所以始终根据自己的习惯,想当然的一定写到位,还哪里顾得了正确率有多少。

要想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看来不是今天、明天所能办到的了,应该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我想久而久之这种恶习就能不功自破了。

《我的教学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